就整張圖而言,夏卡爾「說故事的方式」,在今天看來,可能被歸為「一般插畫」(在三、四十年前很流行」放在報紙副刊的那種圖)……但要從拿破崙的沙龍走到印象派,再到這兒,人類的眼睛學會了「組織」(包含「閱讀的順序」),並在「腦內補完」(這是從日本漫畫看來的詞語,覺得適切可用),可是花了不少時間去學習的。
![]() |
http://www.michaelarnoldart.com/Marc_Chagall.htm |
但關於「我們對於『我所看到的』點線面所構成的圖像世界」這件事而言,保羅克利的探索,無疑是重要的一步,這包含了做為包浩斯學院理想的推動者──現代美術的追求,克利的作品是不得不被拿來好好「端看」的……
![]() |
http://tupian.baike.com/s/%E4%BF%9D%E7%BD%97%E5%85%8B%E5%88%A9/xgtupian/3/1?target=a2_84_84_01300000374846124236846927828.jpg |
![]() |
https://www.currys.com/template.htm?PAGE=ARTISTCOMM&ECINFO=AW-NOV08-PAULKLEE |
![]() |
http://paulklee.fr/html/1939g.html#1939_966 引自:http://pintura.aut.org/SearchProducto?Produnum=28.215 |
![]() |
http://paulklee.fr/html/1939c.html#1939_341 這裡可以看到克利在視覺實驗上的努力(這張圖在今天「看來」,十分稀鬆平常,但在當時,大家可是必須「學著看」的。ps‧這個網站有保羅克利大量的作品,推薦只想看圖、而非讀評論的人。 |
![]() |
http://www.elite-view.com/Museum_Art_Abstract/429564.html |
![]() |
根據對圖的印象試著畫時,偶而可以感到一些細節的「眉角」,就像「臨帖」那般…… |
或許克利和米羅在當時學術與藝術氛圍下,做了同樣的努力(像是做美術史的題目那般,「每種畫法或畫畫的想法」都用手試了一遍),但他的圖在今天看來好像是網站某個新銳的藝術家的作品……而且會讓人想到歐洲某些運動會的公仔……這從「理性的構成」研究中,灌入了一絲絲的情感,讓點線面不再只是「視覺研究或視覺心理學的研究」那樣嚴肅(突然想到康定斯基,應該也是很激情的人才是──從他的書裡句子的形容詞可以體會到)……ps‧突然想到:畢卡索晚期的作品,對於比較純視覺性安排的那種圖,就愈來愈少畫了,可能的原因在於「它只是一個視覺的實驗」而不容易從圖像中去說或表達……
http://forum.home.news.cn/detail/77141417/3.html
http://culture.zjol.com.cn/05culture/system/2009/08/19/015757842_01.shtml 對號入座式的說明或解釋。
★講得亂,大概是學養不足、也可能是這事本身就很複雜;但,要被談論的事卻很單純……下次如果有機會,談點有點題外話的內容…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