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

有句話好像可以這樣說「看到心坎裡」、「畫到心坎裡」了……

或許,年代久遠的圖有幾種可能被想到的事:因為工具使用的原因,只能「簡化呈現」;也有可能是庶民(或素人之作)等等,讓畫面看來似乎是「不完整」甚至是「不合禮法」等等,但要談的可能不是簡單的線條或乖張的圖面,而是:這樣去畫的「宗旨往往是要使人對其性格得到更深刻的了解」(p152,註1)。或許不只有人,而是「整件事」;眼睛看到傳導至手所誕生的圖,是記錄或表現呢?

四世紀BC.-「維納斯的奇異誕生」,那個時代、那種表情,或許大家早就看「懂」了……

十四世紀-「鬧婚活動」,畫面記錄或表現了潛在的瘋狂情緒呢?

約1500-「逮補耶穌」彷彿「說書人」形容的「表情」,誇張式的「生動」……


16世紀-「買賣契約」,這種直率流露的情緒(像是貪婪),和畢卡索「哭泣的女人」同樣,不是嗎?

註1:文引自《醜的歷史》,p152。台北,聯經,2008年10月初版。
★以上皆是出自於Umberto Eco的書《醜的歷史》,http://www.linkingbooks.com.tw/LNB/book/Book.aspx?ID=190022





http://vailima.blogia.com/2006/noviembre.php 歐洲的面相學和中國的很不相同,例如:對額頭的解釋。


左為麻衣神相的描述(請注意它的形容詞與內容的關係);http://bbs.news.163.com/bbs/photo/287451640.html



右邊四格漫則是作者私藏


把維尼熊、跳跳虎看成兩位「先生」,可能只是一種(外在舉動與表情經由「聯想」所產生的趣味),但在很古老(如上所示,從西元前至今,也有一、兩千年以上)的年代中,從「看外觀之形,到外觀之質,再回返呈現出觀者(也是畫者)體會後的『可視圖形』」,這種訓練讓人的眼睛「我視」已發展到「我視(感)」的同步化,在攝影術發明前,已經到達很高的境界了……ps‧呃,攝影術發明之後,人的視力有退化嗎?還是有其它新的「欣賞之道」被開闢了呢?……

★這方面的主題快結束了,所以,以後的「叁」就改成不一樣的「参」來進行……

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

赤塚不二夫「看到的」是……(寫這標時,突然想到「言意之辨」這詞兒)……

從「物的『整個形』」到那顆「頭」的局部(表情)中,我們到底「想感覺到」什麼呢?……

http://ilsale-diary.blog.so-net.ne.jp/2006-10-24

http://artofposter.com/postere_385.htm
米羅的圖有很多種,我們專挑(會讓人企圖找出「頭」或「表情」的)這類的「形」……

從克利的探索到米羅所發展出的,「形」可以被眼睛探索的可能,對未來接續這條路的承接者而言,無疑是寶貴的資產……



「表情」,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?它被歸類為喜怒哀樂悲等可辨識的狀態……


先看看赤塚不二夫(這純粹是個人擅自的決定,因為幾天前浮現出這位角色:)


http://geocities.yahoo.co.jp/gl/jyiron2006/comment/20070609/1181360405 
小時候看到它時,一直以為「它」是機器人,即,非人!(可能這樣,「印象」才會很深刻吧?)……

http://tacoche.com/?p=169
這是隻鰻魚狗,牠的高興,大概也不屬於狗或鰻魚……面對四不像時,人類除了去找頭、眼睛等部位之外(看立體派時猶為明顯)……還能如何呢?如果依照經驗主義所言,透過「經驗的總合」去找尋(這部份引起理性主義的爭論),金山就是金子和山在概念上的總合。那四不像呢?必須下個結論好安排「牠」:總是個生物(這為後來的公仔提供了很多的空間;也為人類之眼留下很多的機會)……並且要從我以外的「它者」,看到自己的可以辨認的情緒或情感狀態(有人說這是「擬人化」?突然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裡「會『笑』的貓」)……

http://haniwa.blog3.fc2.com/?tag=%A5%CA%A5%F3%A5%BB%A5%F3%A5%B9
當這種畫竟不構成理解的障礙,反而「『形』『意』相合而得其『趣』」,是否算得是:視覺進化呢?

其它生物是否也有這樣的能力?把兩樣東西「看出其中『有一致』的地方」;其實古代的人就具有這般能力了。如果有機會以後來看看,何謂「只可意會不能言傳」?(兒時對於虎鶴雙形拳等的「名稱和招式」,覺得很有趣)

★下次看看以前的時代(特別是希臘以降至文藝復興這段期間)看到的(與此有關的內容)……

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

用心眼、還是用肉眼,怎麼看?可能性的嘗試……就從亂亂看開始吧~


就整張圖而言,夏卡爾「說故事的方式」,在今天看來,可能被歸為「一般插畫」(在三、四十年前很流行」放在報紙副刊的那種圖)……但要從拿破崙的沙龍走到印象派,再到這兒,人類的眼睛學會了「組織」(包含「閱讀的順序」),並在「腦內補完」(這是從日本漫畫看來的詞語,覺得適切可用),可是花了不少時間去學習的。


http://www.michaelarnoldart.com/Marc_Chagall.htm

但關於「我們對於『我所看到的』點線面所構成的圖像世界」這件事而言,保羅克利的探索,無疑是重要的一步,這包含了做為包浩斯學院理想的推動者──現代美術的追求,克利的作品是不得不被拿來好好「端看」的……

http://tupian.baike.com/s/%E4%BF%9D%E7%BD%97%E5%85%8B%E5%88%A9/xgtupian/3/1?target=a2_84_84_01300000374846124236846927828.jpg

https://www.currys.com/template.htm?PAGE=ARTISTCOMM&ECINFO=AW-NOV08-PAULKLEE

http://paulklee.fr/html/1939g.html#1939_966  引自:http://pintura.aut.org/SearchProducto?Produnum=28.215

http://paulklee.fr/html/1939c.html#1939_341 這裡可以看到克利在視覺實驗上的努力(這張圖在今天「看來」,十分稀鬆平常,但在當時,大家可是必須「學著看」的。ps‧這個網站有保羅克利大量的作品,推薦只想看圖、而非讀評論的人。

http://www.elite-view.com/Museum_Art_Abstract/429564.html

根據對圖的印象試著畫時,偶而可以感到一些細節的「眉角」,就像「臨帖」那般……


或許克利和米羅在當時學術與藝術氛圍下,做了同樣的努力(像是做美術史的題目那般,「每種畫法或畫畫的想法」都用手試了一遍),但他的圖在今天看來好像是網站某個新銳的藝術家的作品……而且會讓人想到歐洲某些運動會的公仔……這從「理性的構成」研究中,灌入了一絲絲的情感,讓點線面不再只是「視覺研究或視覺心理學的研究」那樣嚴肅(突然想到康定斯基,應該也是很激情的人才是──從他的書裡句子的形容詞可以體會到)……ps‧突然想到:畢卡索晚期的作品,對於比較純視覺性安排那種圖,就愈來愈少畫了,可能的原因在於「它只是一個視覺的實驗」而不容易從圖像中去說或表達……

http://forum.home.news.cn/detail/77141417/3.html
http://culture.zjol.com.cn/05culture/system/2009/08/19/015757842_01.shtml 對號入座式的說明或解釋。

★講得亂,大概是學養不足、也可能是這事本身就很複雜;但,要被談論的事卻很單純……下次如果有機會,談點有點題外話的內容……

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

多焦點或無焦點的風景?談談這方面的畢卡索



引自: http://桌遊.net/wiki/index.php?title=%E7%9B%AE%E9%8C%84:%E5%9C%96%E6%9D%BF%E9%81%8A%E6%88%B2-%E6%A0%B9%E6%93%9A%E8%A1%A8%E9%81%94%E6%96%B9%E5%BC%8F%E5%88%86%E9%A1%9E

    畢卡索是少數專注「造形」的藝術家,也就是特注視覺細微差異的造形實驗;以上是十分著名的作品,從(符合視覺的)簡易素描,到必須啟動心智去感受的(也就是和視覺經驗有點距離,需要腦袋去做轉換的)──完形心理學說的心理活動,這方面有其理論上的說明……


找到其簡易法則去練習之,並不是很難的事,在今天而言……因為只要能「找到『看』的方法」。畫家的專業不就在於:看的到就畫得出嗎?(這和視網膜複製的宣稱是完全不同的)!


http://happypainting.pixnet.net/blog/post/4277249-%E7%95%A2%E5%8D%A1%E7%B4%A2%E7%AB%8B%E9%AB%94%E6%B4%BE%E5%89%B5%E4%BD%9C%E7%B7%B4%E7%BF%92
建議觀者可以看看各家對於這類型的介紹(即,如何觀賞一幅畫),有「方法『解說』」……

http://blog.udn.com/DDPisShit/3756644
畫出↗這類的圖已經和群眾拉出一道很長的視覺經驗距離,走到這一步,這種激進的實驗,對人類的視覺是重大的挑戰……為何二十世紀一開始,人類似乎以醒覺之姿重新看待這個世界?如果用日本的岡田斗司夫的話(「視覺進化的人種」),就十分貼切……ps‧至於岡田斗司夫的話語,日後會再說明。

不需任何說明,坦率且直白地大哭!引自:https://fbcdn-sphotos-h-a.akamaihd.net/hphotos-ak-prn1/164228_519384321455596_811731687_n.jpg
 這是個天才的時代?畢卡索、達利等畫家,真是亮啊~有一天,藝術史家會告訴我們「人類為何感到『要重新看我們所看到的一切』呢?」……

寫這一篇時很悶,連覺得「自己有點成長」的感受,也是很悶啊~下次要找機會談米羅等人,因為他們告訴大家:眼睛很神奇,和腦袋一起運作,很可能就不是神奇,而是奇蹟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