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

如果虛擬與現實不分,那麼漫畫工作的創作者,就是這樣的最大狂想者……

從視覺上的造形出發,平民感受的「心理圖像的具體化」逐漸被接受(或許不能這麼說,很可能庶民在「看」的感覺上就是如此),從「一張圖」再添加,有「對白」、也有「聲音」的表達,成為這種表現形式上的「渴求」(為讓觀者更能「身歷其境」)。在「當時」,把「聲音」視覺化,就成為「漫畫『特有的』表現形式之一」,這在當時電影都做不到的時候(即使現在,電影或許也無法表現出漫畫的特殊性,舉例來說,有人說死亡筆記本的電影版很爛(這裡有耐人尋味之處),或許就是一個例子)……

獨有的「氣勢」,不管是表情的或迸裂的,都不見了;(運用在這方面的公仔,讓人想到「人皮燈籠」)
 左圖引自: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9/new/may/1/today-show23.htm

右圖引自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FR8r_4VCUM

這樣的表現形式,是當時的「電影(movie)」還難以呈顯時,它顯得「有點前衛」……

http://daman.cool3c.com/node/64339 

http://blog.roodo.com/maxleaf/archives/13380789.html (狀聲字或擬音、擬態詞,這些只是稱呼,不是很重要;重點在:效果線也具有聲音的效果、而「狀聲字成為圖畫裡的一部份」)


引自:http://www.mangapark.com/manga/episode-g/v2/c9/6-6
有人說,漫畫興起,和平民創作不無關係,因為紙上圖案,可以取代「電影要花的龐大工程與花費」,這不無道理,那是五或六○年代會發生的事,但,若就人類在「把感受『視覺化』的過程」而言,這可能不算什麼「新鮮事」,因為,在中國的唐宋之間,為宣揚某理念(像是佛教的經變),把難「說」的,畫成一張圖,省去「說明」的文字(當時有不少文盲),讓「庶民文化」得以開展……或許,漫畫,正如其詞,隨意而記之;只是後來的創作者們,不斷地把「內在感受」轉換成「外在視像」,而慢慢地成為一種專業。這樣的發展,讓它從只是印象的描寫為出發點,進而發展到「仿彿在當下」(像是「把字畫進去」、「把速度畫出來」)。

★漫畫從無聲地只有讓造形說話(你必須用想像力去「補完」這一切),到最後從紙上完整呈現電影要的所有效果(甚至是超越的)……

下次有空或下下次或以後有空,來談談「這個所謂的『虛擬與現實』界線可能『感覺不太到』了」……
 
漫畫,就是狂想啊~那,下個月見啦~

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

漫,畫;是「隨意」畫之嗎?


漫畫的表現形式是否受到「電影的發明」,而加入新的表現形式呢?答案應該是肯定的,但漫畫是否受其主導式或支配式的影響呢?這就很難說了……有不少電影導演常常提到「受到漫畫表現形式的影響不小」,像是Federico Fellini、香港的徐克、進念二十面體榮念曾(他在《天天向上》裡,對次「牽出」的嘗試,令人印象深刻)……


附帶一提的是徐克,因為。以前在看動畫〈妖獸都市〉時、或漫畫〈烙印勇士〉時,都可以看到許多「相類似的畫面」出現在徐克的電影中。 

如果沒有記錯,當攝影發明時,它想要表達什麼呢?據說是先模仿風景畫與肖像畫開始;就像電影當時也不知拍什麼時,就是以「舞台劇」為表現形式(當然有很多人還是會認真思考:這個新工具「到底能表現什麼」?像是納達爾、或是Дзига Вертов──〈持攝影機的人〉的導演 等人)……


而漫畫,從古老至今,一直是以庶民較能理解的角度來表現;當大眾文化成為生活的主流時,不可避免地就會大大的被看見與被接受、甚至是被吸收……而電影與漫畫相互結合,走到這一步:表現形式的融通,那也不令人意外;


從這樣的俗語中就可看到兩者的關係:「漫畫是紙上電影」。

但也是這句話,使得漫畫原先的特殊性遭到討論、甚至是「質疑」,可以舉例的話,那,大概是手塚治虫先生當時對「劇畫」(對這個詞的解釋,有些不一致之處,不是此次談論的重點)的態度;

附上兩圖,請記得,當時歐洲的諷刺漫畫對付的是階級,但後來演變成「大國對小國」(這和全球化的傳播,不無關係),亞洲人天生就是壞人……
引自《醜的歷史》,p197。台北,聯經,2008年10月初版

別忘了,這種手法小國也會,從此美帝等圖像也出現在相同的表達裡……


引自《日本漫畫60年》,p8。台北,西遊記文化,2006年7月初版

就像上次說的米老鼠與狄克崔西,漫畫在被接受的同時,它往「庶民生活」(包含以娛樂形式來出發)的各個面向做表現時,讓更多的庶民產生共鳴、甚至更多的投入,因而壯大了漫畫的表現形式,且讓漫畫變得更多變、發展也更複雜……

引自《漫畫狂戰記》,p218。台北,尖端,1993年6月初版

在那個電腦特效還沒有進入「視覺」時,漫畫的表現是「很前衛的」,特別是臉的表情扭曲、與漫畫後來發展成的特別的形式──「效果線」;很熱血的島田和彥,把內在情緒拉到最高,這和那些被養出來的「宅男」情緒,感覺到是「很類似的」(有空很想談談岡田斗司夫的情緒)……

引自《漫畫狂戰記》,p219。台北,尖端,1993年6月初版

至於漫畫在視覺上特有的表現:「牽出」與「狀聲字」只有留待下次再說。(普普藝術的李奇登斯坦,有空也可以說說)

上次從米老鼠與狄克崔西跳到這篇,好像略過很多沒談?的確是,從「連環畫(或叫連環圖,像是
William Hogarth的圖)」到電影,經歷了不少變化,像是介於漫畫與插畫的繪本等等……

所以要談到日本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,恐怕要以後的某某次,才可能談了……

★不知不覺讓字比圖多太多,純粹是能力不足啊~希望下次之後,圖要比文更精彩三倍才行(突然想到紅色三倍速啊~)……

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

就讓我們更愛這樣的表達方式吧~甚至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!


漫畫,這個字眼,在報紙、小冊等等開始流傳開來之後……它,進到我們日常生活的眼睛裡,最典型的是日本。據一位在日本唸博士班的台灣人所述:電車上閱讀,垃圾桶內、或九成新的產品馬上成為二手店的架上品,這些行為說明:對他(她)們而言,這是很日常生活的一部份……

不可否認的,那個年代,米老鼠進入了當時的主流媒體(報紙、雜誌、甚至是電視電影),產生了眼睛的大改變……人們,看以漫畫為表現的形式(不管是圖像的、仿電影的節奏),竟然變得「和呼吸一樣自然」……

http://mouseinterrupted.wordpress.com/2012/08/
這是個大眾媒體發達的年代,趁此勢,「美國」,伴隨著米老鼠,流到全世界的每個角落,甚至打到當時每個小朋友的腦袋中(聽說日本的第一代宅都快六十歲了;也有小朋友要學鐵腕‧艾德飛而摔死)……但,迪士尼樂園隨之興起之後不久,有不少文化研究人士開始擔心「世界會『迪士尼化』?」……突然想到黃色小鴨巨大地停泊在人類的港口,人類若朝聖般地看著它……公仔,做為漫畫(想像中的圖)的「現實化」,是個很有趣的現象……還是會想到布希亞……


http://charactersofdisney.wordpress.com/walt-disneys-career/




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vsHA4jUj2Hw8rof_mpZoZ99aiVH_O9LBkTagwrl_6ttmjfpu0wCtbpVC9xcFmZlcm7G47iTMHeO88rtUCrXGWqTV6iJT_CyHyNz-cBnu4cFR1zqt2K9TMqezNVdrx78UvWLykOs0NhKoC/s1600/Villans.jpg

狄克崔西,是很有趣是:真人去「仿照漫畫的『形』」,來拍「真人電影」……「擬像」、「擬像的擬像」意謂著什麼呢?如果讀得很辛苦,不妨來看看漫畫、公仔(它已遍佈這個世界了……它呈現的,和Christo-Jaracheff是不一樣的)……

http://theartgeek.tumblr.com/post/571861250/christo-jaracheff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9%A1%E7%9A%AE%E9%B4%A8_(%E8%97%9D%E8%A1%93%E5%93%81)



世界的真實,重要嗎?不,重要的是「人類內在的想像」才是重點……突然想到三島由紀夫說的「夢,先於現實」……

★下次,再來談談日本的一小部份(因個人能力很有限,需以個人主觀立場談感想式的東西),必須強調的是:日本的動漫發展是很有特色的,足以和歐美並立,成為兩方之雄……

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

看!愈是假正經,愈是好……哭笑不得啊!

如果看杜米埃,那個時代,做為一個藝術家(當時是真的這樣看他嗎?亦或只是個「版畫師」?),真是很特殊的;在「市民社會」逐漸成熟、傳播的方式也比起以前更為快速之外,手繪與照片的交替時刻,畫畫的人怎麼「看」呢?特別是他和納達爾的「看」法,是很不同的(華特‧班雅明、羅蘭巴特對於那個攝影機所顯像的世界,有很多深刻的的想法,相信杜米埃本人多了一份「基於奇怪情緒」下的諷刺……從納達爾乘氣球上空的版畫而言,題目就一語雙關的說「藝術提昇,或提昇成藝術的位階)……

先不論其它的,單就以漫畫的形式來參與社會活動而言,就有他自己的地位(這點倒是比哥雅更為直接也強悍)……那個時代已進入機械的時代了(強烈建議看看大友克洋的〈スチームボーイ〉,就可以深切地人在那個時代的想像;另一方面強調人的獨一無二的文藝家們,而深受刺激,並開始思考這個時代來臨後的面貌……當然有一方是超級樂觀的,像是「現代主義」們,相信人能「駕馭」新世界的來臨)杜米埃相信思考也不少吧~……


http://goodcomics.comicbookresources.com/2008/10/02/stars-of-political-cartooning-honore-daumier/


http://goodcomics.comicbookresources.com/2008/10/02/stars-of-political-cartooning-honore-daumier/
http://gurneyjourney.blogspot.tw/2012/11/daumiers-cartoons-on-art.html

http://gurneyjourney.blogspot.tw/2012/11/daumiers-cartoons-on-art.html


http://crhxixe.univ-paris1.fr/spip.php?article404


http://www.bridgemanart.com/en-US/news-and-features/collection-highlights/2012/Oct/Lighting%20up%20the%20Camera


http://www.dpcdsb.org/NR/rdonlyres/E75D4CC7-48C0-41C5-ACBC-87B2E20D0207/72094/nadarcaricature.jpg

 諷刺漫畫……也正因為其所反映的事物是受其所扭曲的正面形象所決定的,所以諷刺漫畫不知不覺進入喜劇境界。……不正式的和不正確的、粗俗的和可憎的把自己摧毀,能產生一種看起來不可能的真實,而不可能的真實就有一種喜劇效果。……無意義的宏偉、理性的荒唐、空洞的飽滿、以及無數其它的矛盾,也就此產生……諷刺漫畫的要義在於誇大一個形式,誇大到畸形的地步。……不過,……要解釋諷刺漫畫的話,你必須加上另外個誇張觀念,就是形式與其全體之間的不合比例,也就是否定那個依照形式觀念而本來應該存在的統一。……舉個例子,突出的鼻子可能是很美的,但這鼻子如果變得太大,則臉的其它部位相形之下幾乎消失。這樣,就是不成比例的效果。……使形式出現扭曲那種誇大,必須是一個充滿力量的、牽動整體形式的因素。它所造成的形式失序必須是有機的。這個概念是諷刺漫畫效果的奧秘所在。(《醜的藝術》,p154。引自《Ästhetik des Häßlichen》,1853年發行。作者:Karl Rosenkranz)

漫畫在Karl Rosenkranz的說明之下,會不會覺得和這幾個月來從格式塔心理學一路談來的有點像呢?那個「奧秘所在」,會不會只有創作者才知道呢?……

但可以知道的是:伴隨市民社會、報紙、等庶民表達日趨成熟時,漫畫的表達變得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……不管畫的人、還是「看」的人,這種表達漸成社會中最為常見、也最普遍流傳的一種圖像了……
 
作者私藏

★先這樣啦~好像多話了……

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

直接的表達吧~就像被形容成潑婦罵街也好……


「我們知道從亞歷山大時代晚期的文化以來,就知道有諷刺漫畫。」(註1)這是學者(Hans Sedlmayr)的看法,但從上一篇所附的圖(「維納斯的奇異誕生」註2)看來,應該是所言不虛(這種圖像表達的年代,和我們「定義它」的年代,有各方的爭論)。

Rabelais(拉伯雷)的《Gargantua and Pantagruel》的插圖,1565。請注意和十四世紀-「鬧婚活動」(請參閱上一篇的圖)比較,描繪的對象已非中下階層了。(《醜的歷史》,p145)


吉爾雷「無褲黨疲憊一天大嚼」,1792(《醜的歷史》,p191)


「義大利資本主義戴上墨索里尼的臉」,1923年2月(《醜的歷史》,p195)

「……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末葉,由英國首開其端,諷刺漫畫才自成類型。再到十九世紀,從道米耶開始,才有偉大的藝術家以之為其作品的核心特徵。重要的徵象並不是諷刺漫畫的誕生,而是諷刺漫畫的地位被提升,成為一種高級的,富有意義的藝術力量。」(註3) 這裡的看法,就不必和支持浮世繪或支持日本漫畫是世界最早等言論來比較了,因為如他所言「重要的徵象並不是諷刺漫畫的誕生,而是諷刺漫畫的地位被提升」我們著重的是杜米埃(註4)這位藝術家把所謂的「漫畫」這種「表達方式」如何被形容為「提升」,像是Rabelais(拉伯雷)在《Gargantua and Pantagruel》所做的那樣……這些藝術家等級的為文者或為畫者,所喜歡這種表達方式的背後,倒底是什麼呢?為何這種表達方式,在日後成為「庶民」或者是說「普羅大眾」很能接受的方式呢?

註1、3:文引自《醜的歷史》,p156。台北,聯經,2008年10月初版。
註2:請參閱上一篇:有句話好像可以這樣說「看到心坎裡」、「畫到心坎裡」了……
註4:Honoré Daumier (1808 - 1879),《醜的歷史》中的中文譯名為「道米耶」。

ps‧杜米埃簡述  http://blog.udn.com/le14nov/3871000  「about Honoré Daumier」

上圖引自: http://www.sociocritique.com/fr/image/image_0804.htm


要把看不見的內在,變得可感受到的(仿彿看到一樣),正是這種表達方式困難之所在。(圖為作者私藏)


★下次還要看看Honoré Daumier的一些作品,再來往下談……




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

內在的影像……和感覺相連的……外顯為圖時,我們看到的是……


第一次看到以下這兩位畫家時,除了嚇一跳之外,就是「不可思議」可以形容……課本中不提,(直到今日看來)很有限的資料(當時只有畫冊而沒有網路圖片)下,不知該如何想像「那個年代為何有這種畫家」,主要是「看到圖會」會不由自主地直接拉起「神經束」(像是收縮一般)……

新增說明文字
左圖引自:http://wonderfull88.pixnet.net/blog/post/40411699-%E9%98%BF%E7%88%BE%E6%AC%BD%E5%8D%9A%E6%89%98%E3%80%82%E5%9B%9B%E7%99%BE%E5%B9%B4%E5%89%8D%E7%9A%84%E8%94%AC%E6%9E%9C%E7%95%AB%E5%A4%A7%E7%8E%8B

右圖引自:http://www.giuseppe-arcimboldo.org/The-Admiral.html(這個網頁有很完整的介紹)

波許,這是最大的謎,完全無法理解,只能直接感到某種恐怖或驚駭……有人會說阿爾欽博托受了波許的影響,但或許是人都有的共性(像佛性)被喚起來之後,用各自的方式加以表達(像是男性的思惟透過男性的肉體發出的聲音,或許會和女性不同,但感覺那個思惟很有可能是一樣的,像是佛家堅持的那樣)……被影響、被啟發,有時是奇怪的字眼……如果裡面沒有那個東西,如何被喚起呢?……


http://www.eurobricks.com/forum/index.php?showtopic=72753 (左圖)

http://www.google.com/imgres?imgurl=http://fineartamerica.com/images-medium/tondals-vision-hieronymus-bosch.jpg&imgrefurl=http://fineartamerica.com/products/tondals-vision-hieronymus-bosch-greeting-card.html&h=449&w=600&sz=106&tbnid=DuuDWC1L2S941M:&tbnh=94&tbnw=125&prev=/search%3Fq%3D%26tbm%3Disch%26tbo%3Du&zoom=1&q=&usg=__hcgYofF5YaslW1K4KV-w2t1V3S0=&docid=tb0LmqA5YX9-YM&sa=X&ei=l0vMUe7RLoS1kAXImYCwCQ&ved=0CEwQ9QEwBw&dur=567#imgdii=_(右圖)

在唸大學前,第一次彷彿親眼看到的「恐怖」,是《陸地沈沒記》與《漂流教室》……特別是後者,當時真的是「難以理解」,只能「呃~怎麼會這樣(驚恐的反問自己)」……



後來再看到伊藤潤二時,好像就有點可以「體會」,而不似第一次看到楳圖一雄那般……

作者私藏

有人說「看到就可以畫到」,而那個看到和「感覺到」是否就等同影像呢?畫的依據是「心像」還是所謂的感覺呢?有人曾對我說:「沒有看過的東西畫不出來」(當時不知該如何思考或回答)……現在想來,唯一可確定的是:「他一定不是阿爾欽博托,也不是波許」……

★接下來該說什麼呢?下次再說吧~

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

有句話好像可以這樣說「看到心坎裡」、「畫到心坎裡」了……

或許,年代久遠的圖有幾種可能被想到的事:因為工具使用的原因,只能「簡化呈現」;也有可能是庶民(或素人之作)等等,讓畫面看來似乎是「不完整」甚至是「不合禮法」等等,但要談的可能不是簡單的線條或乖張的圖面,而是:這樣去畫的「宗旨往往是要使人對其性格得到更深刻的了解」(p152,註1)。或許不只有人,而是「整件事」;眼睛看到傳導至手所誕生的圖,是記錄或表現呢?

四世紀BC.-「維納斯的奇異誕生」,那個時代、那種表情,或許大家早就看「懂」了……

十四世紀-「鬧婚活動」,畫面記錄或表現了潛在的瘋狂情緒呢?

約1500-「逮補耶穌」彷彿「說書人」形容的「表情」,誇張式的「生動」……


16世紀-「買賣契約」,這種直率流露的情緒(像是貪婪),和畢卡索「哭泣的女人」同樣,不是嗎?

註1:文引自《醜的歷史》,p152。台北,聯經,2008年10月初版。
★以上皆是出自於Umberto Eco的書《醜的歷史》,http://www.linkingbooks.com.tw/LNB/book/Book.aspx?ID=190022





http://vailima.blogia.com/2006/noviembre.php 歐洲的面相學和中國的很不相同,例如:對額頭的解釋。


左為麻衣神相的描述(請注意它的形容詞與內容的關係);http://bbs.news.163.com/bbs/photo/287451640.html



右邊四格漫則是作者私藏


把維尼熊、跳跳虎看成兩位「先生」,可能只是一種(外在舉動與表情經由「聯想」所產生的趣味),但在很古老(如上所示,從西元前至今,也有一、兩千年以上)的年代中,從「看外觀之形,到外觀之質,再回返呈現出觀者(也是畫者)體會後的『可視圖形』」,這種訓練讓人的眼睛「我視」已發展到「我視(感)」的同步化,在攝影術發明前,已經到達很高的境界了……ps‧呃,攝影術發明之後,人的視力有退化嗎?還是有其它新的「欣賞之道」被開闢了呢?……

★這方面的主題快結束了,所以,以後的「叁」就改成不一樣的「参」來進行……

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

赤塚不二夫「看到的」是……(寫這標時,突然想到「言意之辨」這詞兒)……

從「物的『整個形』」到那顆「頭」的局部(表情)中,我們到底「想感覺到」什麼呢?……

http://ilsale-diary.blog.so-net.ne.jp/2006-10-24

http://artofposter.com/postere_385.htm
米羅的圖有很多種,我們專挑(會讓人企圖找出「頭」或「表情」的)這類的「形」……

從克利的探索到米羅所發展出的,「形」可以被眼睛探索的可能,對未來接續這條路的承接者而言,無疑是寶貴的資產……



「表情」,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?它被歸類為喜怒哀樂悲等可辨識的狀態……


先看看赤塚不二夫(這純粹是個人擅自的決定,因為幾天前浮現出這位角色:)


http://geocities.yahoo.co.jp/gl/jyiron2006/comment/20070609/1181360405 
小時候看到它時,一直以為「它」是機器人,即,非人!(可能這樣,「印象」才會很深刻吧?)……

http://tacoche.com/?p=169
這是隻鰻魚狗,牠的高興,大概也不屬於狗或鰻魚……面對四不像時,人類除了去找頭、眼睛等部位之外(看立體派時猶為明顯)……還能如何呢?如果依照經驗主義所言,透過「經驗的總合」去找尋(這部份引起理性主義的爭論),金山就是金子和山在概念上的總合。那四不像呢?必須下個結論好安排「牠」:總是個生物(這為後來的公仔提供了很多的空間;也為人類之眼留下很多的機會)……並且要從我以外的「它者」,看到自己的可以辨認的情緒或情感狀態(有人說這是「擬人化」?突然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裡「會『笑』的貓」)……

http://haniwa.blog3.fc2.com/?tag=%A5%CA%A5%F3%A5%BB%A5%F3%A5%B9
當這種畫竟不構成理解的障礙,反而「『形』『意』相合而得其『趣』」,是否算得是:視覺進化呢?

其它生物是否也有這樣的能力?把兩樣東西「看出其中『有一致』的地方」;其實古代的人就具有這般能力了。如果有機會以後來看看,何謂「只可意會不能言傳」?(兒時對於虎鶴雙形拳等的「名稱和招式」,覺得很有趣)

★下次看看以前的時代(特別是希臘以降至文藝復興這段期間)看到的(與此有關的內容)……

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

用心眼、還是用肉眼,怎麼看?可能性的嘗試……就從亂亂看開始吧~


就整張圖而言,夏卡爾「說故事的方式」,在今天看來,可能被歸為「一般插畫」(在三、四十年前很流行」放在報紙副刊的那種圖)……但要從拿破崙的沙龍走到印象派,再到這兒,人類的眼睛學會了「組織」(包含「閱讀的順序」),並在「腦內補完」(這是從日本漫畫看來的詞語,覺得適切可用),可是花了不少時間去學習的。


http://www.michaelarnoldart.com/Marc_Chagall.htm

但關於「我們對於『我所看到的』點線面所構成的圖像世界」這件事而言,保羅克利的探索,無疑是重要的一步,這包含了做為包浩斯學院理想的推動者──現代美術的追求,克利的作品是不得不被拿來好好「端看」的……

http://tupian.baike.com/s/%E4%BF%9D%E7%BD%97%E5%85%8B%E5%88%A9/xgtupian/3/1?target=a2_84_84_01300000374846124236846927828.jpg

https://www.currys.com/template.htm?PAGE=ARTISTCOMM&ECINFO=AW-NOV08-PAULKLEE

http://paulklee.fr/html/1939g.html#1939_966  引自:http://pintura.aut.org/SearchProducto?Produnum=28.215

http://paulklee.fr/html/1939c.html#1939_341 這裡可以看到克利在視覺實驗上的努力(這張圖在今天「看來」,十分稀鬆平常,但在當時,大家可是必須「學著看」的。ps‧這個網站有保羅克利大量的作品,推薦只想看圖、而非讀評論的人。

http://www.elite-view.com/Museum_Art_Abstract/429564.html

根據對圖的印象試著畫時,偶而可以感到一些細節的「眉角」,就像「臨帖」那般……


或許克利和米羅在當時學術與藝術氛圍下,做了同樣的努力(像是做美術史的題目那般,「每種畫法或畫畫的想法」都用手試了一遍),但他的圖在今天看來好像是網站某個新銳的藝術家的作品……而且會讓人想到歐洲某些運動會的公仔……這從「理性的構成」研究中,灌入了一絲絲的情感,讓點線面不再只是「視覺研究或視覺心理學的研究」那樣嚴肅(突然想到康定斯基,應該也是很激情的人才是──從他的書裡句子的形容詞可以體會到)……ps‧突然想到:畢卡索晚期的作品,對於比較純視覺性安排那種圖,就愈來愈少畫了,可能的原因在於「它只是一個視覺的實驗」而不容易從圖像中去說或表達……

http://forum.home.news.cn/detail/77141417/3.html
http://culture.zjol.com.cn/05culture/system/2009/08/19/015757842_01.shtml 對號入座式的說明或解釋。

★講得亂,大概是學養不足、也可能是這事本身就很複雜;但,要被談論的事卻很單純……下次如果有機會,談點有點題外話的內容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