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

畫「像」,想像的共同體?共同體的想像?……

肖像畫,真是神奇的事;一方面,如同以前說的:「它看起來像什麼(要有一堆人的記憶才能堆疊出)」,另一部份則是:「發表者『主觀地想像(對我而言,它是什麼)』,才能完成」,兩者合一造就了這些「想像的圖」;

以下,由學運的例子,串連到歷史上的「畫像」,這些,必須有上述兩者的條件,才有可能流傳後世啊~


2014-3-27-A11版(翻攝自蘋果日報)
不知怎地,天天新聞看著看著……腦袋都是這兩個人的臉……要強調的是:影像會朝這個方向去聯想,但和(現實上)各自情境下的個性表現,是又太不一樣……


感覺比較像的「畫面」(戰國鬼才傳-第七集)

有人說,人類畫畫源起於「把眼睛看到的」畫下來,這嚴格來說是有問題的,因為「看到之後,只能用『想像的(或反省之類的』試圖還原『所看到的』;這和「看著照片畫」,不太一樣……就像:請小朋友畫其雙親時,其顯現的,通常不只是「看見的」,很可能是「更期待是『那樣地被看見』」,或許漫畫,就是往這條道路在發展的吧……

 http://news.ifeng.com/photo/history/200901/0109_1398_961569_8.shtml
所以,在「權力」之下,要畫得「很威」,就要根據當時大家對於「很威」是如何地「想像的(期待的)」的了……

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imgres?imgurl=http%3A%2F%2Fsc.bobodm.com%2Fmanga%2F3407049%2Fc8e3726a7b1628e0-1-2.jpg&imgrefurl=http%3A%2F%2Fwww.bobodm.com%2Fm%2Fc8e3726a7b1628e0%2F1%2Ffull%2F&h=811&w=545&tbnid=WokOUnnBqq6GtM%3A&zoom=1&docid=AtJqyVffmvikPM&hl=zh-TW&ei=0QxhU4PGGszQkQW-j4CIDw&tbm=isch&client=firefox-a&ved=0CFIQMyhKMEo4kAM&iact=rc&uact=3&dur=1090&page=34&start=463&ndsp=15&biw=1047&bih=465

但,有時,這種威,也會被反向的期待所轉向……

http://b0.rimg.tw/dr_shine/ee2c24e0.jpg
看看上個月台灣社會發生的大事,大家對新品種的鹿,實在有很多的想像,特別有趣的是:古代有句成語「指鹿為馬」,今天竟然完全實現了?而且是很多人腦袋裡浮現出的「影像」(圖樣)是這麼地接近(這部份請有興趣的自己上網找),是看法上(想像上)的接近?還是「它(那張圖)做為一個符號被表達」呢?(這部份也是一樣:有興趣的人自己想想)……
 

當有人這樣看豐臣時,天下何如?德川因此而被期待了?……第六集-台灣東販
每個時代都有上述這樣的畫,會有明星式的臉被描述出、或被想像出,也有其反向的……這些,突然讓人想到個字眼:「想像的共同體」(雖然它是本書的名字)……

(此圖,真的是漫畫!或具有漫畫條件下的「圖」)http://usmgtcg.ning.com/forum/topics/6473745:Topic:176617

http://blog.xuite.net/andy861011aa/blog/46468856
 從以前到現在,基督、佛祖,被畫過幾次呢?這些持續產生的圖,是人類龐大的想像工程,而這樣的能量,在各類地方都可以看到(只要一堆人「共同體的想像」)……像初音那般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