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

手機變得不是用「講」的,不知不覺變「看」的……漫畫的圖,比「方便拍的照片」還夯……

漫畫家的狂想,如果沒有「觀眾」的支持,那麼就不可能會有《進擊的巨人》(看起來有點誇張,會讓人想到《生存遊戲》)……

庶民怎麼「看」咧?當手機變成「隨身電視」時,「看」的動作,變得很重要!

「圖」是否能誇越「人類的言語」?這可能要很多學者去研究才有可能去解答。但,人看圖的同時,不需要「語」的限制,就可以從「共有的」部份(像是「表情」)去「理解」,然後得到「會心一笑」……

雖然漫畫一開始針對的不是只有單一個人,而是圍繞著人的信念所實踐出的「行為」,加以描繪(個人意見的填入,非一般攝影般只是「記錄」;這個觀點一開就很怪,所以,荒木經惟之類的創作者就明顯地要填入個意見;靜物畫是客觀的嗎?有空再來的)……

但後來,不知不覺得「特別會去注意到(人的)表情」,導致對於「人(所組成的)事」本身的描寫就變得比較少人去做了……

這和公仔盛行有關嗎?……有時會鑽牛尖地想:什麼是公仔呢?是否就是負面意義下:「漫畫的漫畫」呢?


表達被「噎到」的表情。作者私藏



表達「很幸福」的表情。路邊的看板,作者拍攝

ps‧在台灣,當外勞和僱主要跨越「語言」的障礙時,最好的方法就是「圖」(而且是選擇「漫畫式的圖)!表情能說明一切(這是很有趣的事,因為「它好像對你(妳)說了」什麼!)……



http://disp.cc/b/115-6IZO



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30206/162004.htm


http://twncarat.wordpress.com/2013/10/03/%E6%8E%A8%E8%96%A6%E9%96%B1%E8%AE%80%EF%BC%9A%E4%B8%8D%E8%83%BD%E4%B8%8D%E7%9F%A5%E9%81%93%E7%9A%84%E8%B2%BC%E5%9C%96%E5%BF%83%E7%90%86%E5%AD%B8%EF%BC%81/  貼圖心理學


http://lifestyle.etnet.com.hk/column/index.php/management/executive/11417

line的貼圖會這麼夯(這一定和日本漫畫的傳統有相當的關係,日後如果真的有空,真的可以來談談「有特色的『日本』漫畫」),或許可以說明一些:現代社會形態下的人(事)反映……


★  漫畫,是對人外在表情的內在描寫;當這些圖成為外在的,根據再加以描繪時……突然會想到巴特與布希亞談到符號時、說到虛擬本身具有的現實性?……以後有空再說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