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

如果虛擬與現實不分,那麼漫畫工作的創作者,就是這樣的最大狂想者……

從視覺上的造形出發,平民感受的「心理圖像的具體化」逐漸被接受(或許不能這麼說,很可能庶民在「看」的感覺上就是如此),從「一張圖」再添加,有「對白」、也有「聲音」的表達,成為這種表現形式上的「渴求」(為讓觀者更能「身歷其境」)。在「當時」,把「聲音」視覺化,就成為「漫畫『特有的』表現形式之一」,這在當時電影都做不到的時候(即使現在,電影或許也無法表現出漫畫的特殊性,舉例來說,有人說死亡筆記本的電影版很爛(這裡有耐人尋味之處),或許就是一個例子)……

獨有的「氣勢」,不管是表情的或迸裂的,都不見了;(運用在這方面的公仔,讓人想到「人皮燈籠」)
 左圖引自: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9/new/may/1/today-show23.htm

右圖引自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FR8r_4VCUM

這樣的表現形式,是當時的「電影(movie)」還難以呈顯時,它顯得「有點前衛」……

http://daman.cool3c.com/node/64339 

http://blog.roodo.com/maxleaf/archives/13380789.html (狀聲字或擬音、擬態詞,這些只是稱呼,不是很重要;重點在:效果線也具有聲音的效果、而「狀聲字成為圖畫裡的一部份」)


引自:http://www.mangapark.com/manga/episode-g/v2/c9/6-6
有人說,漫畫興起,和平民創作不無關係,因為紙上圖案,可以取代「電影要花的龐大工程與花費」,這不無道理,那是五或六○年代會發生的事,但,若就人類在「把感受『視覺化』的過程」而言,這可能不算什麼「新鮮事」,因為,在中國的唐宋之間,為宣揚某理念(像是佛教的經變),把難「說」的,畫成一張圖,省去「說明」的文字(當時有不少文盲),讓「庶民文化」得以開展……或許,漫畫,正如其詞,隨意而記之;只是後來的創作者們,不斷地把「內在感受」轉換成「外在視像」,而慢慢地成為一種專業。這樣的發展,讓它從只是印象的描寫為出發點,進而發展到「仿彿在當下」(像是「把字畫進去」、「把速度畫出來」)。

★漫畫從無聲地只有讓造形說話(你必須用想像力去「補完」這一切),到最後從紙上完整呈現電影要的所有效果(甚至是超越的)……

下次有空或下下次或以後有空,來談談「這個所謂的『虛擬與現實』界線可能『感覺不太到』了」……
 
漫畫,就是狂想啊~那,下個月見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