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畫的表現形式是否受到「電影的發明」,而加入新的表現形式呢?答案應該是肯定的,但漫畫是否受其主導式或支配式的影響呢?這就很難說了……有不少電影導演常常提到「受到漫畫表現形式的影響不小」,像是Federico Fellini、香港的徐克、進念二十面體的榮念曾(他在《天天向上》裡,對次「牽出」的嘗試,令人印象深刻)……
附帶一提的是徐克,因為。以前在看動畫〈妖獸都市〉時、或漫畫〈烙印勇士〉時,都可以看到許多「相類似的畫面」出現在徐克的電影中。
如果沒有記錯,當攝影發明時,它想要表達什麼呢?據說是先模仿風景畫與肖像畫開始;就像電影當時也不知拍什麼時,就是以「舞台劇」為表現形式(當然有很多人還是會認真思考:這個新工具「到底能表現什麼」?像是納達爾、或是Дзига Вертов──〈持攝影機的人〉的導演 等人)……
而漫畫,從古老至今,一直是以庶民較能理解的角度來表現;當大眾文化成為生活的主流時,不可避免地就會大大的被看見與被接受、甚至是被吸收……而電影與漫畫相互結合,走到這一步:表現形式的融通,那也不令人意外;
從這樣的俗語中就可看到兩者的關係:「漫畫是紙上電影」。
但也是這句話,使得漫畫原先的特殊性遭到討論、甚至是「質疑」,可以舉例的話,那,大概是手塚治虫先生當時對「劇畫」(對這個詞的解釋,有些不一致之處,不是此次談論的重點)的態度;
附上兩圖,請記得,當時歐洲的諷刺漫畫對付的是階級,但後來演變成「大國對小國」(這和全球化的傳播,不無關係),亞洲人天生就是壞人……
![]() |
引自《醜的歷史》,p197。台北,聯經,2008年10月初版 |
別忘了,這種手法小國也會,從此美帝等圖像也出現在相同的表達裡……
![]() |
引自《日本漫畫60年》,p8。台北,西遊記文化,2006年7月初版 |
就像上次說的米老鼠與狄克崔西,漫畫在被接受的同時,它往「庶民生活」(包含以娛樂形式來出發)的各個面向做表現時,讓更多的庶民產生共鳴、甚至更多的投入,因而壯大了漫畫的表現形式,且讓漫畫變得更多變、發展也更複雜……
![]() |
引自《漫畫狂戰記》,p218。台北,尖端,1993年6月初版
在那個電腦特效還沒有進入「視覺」時,漫畫的表現是「很前衛的」,特別是臉的表情扭曲、與漫畫後來發展成的特別的形式──「效果線」;很熱血的島田和彥,把內在情緒拉到最高,這和那些被養出來的「宅男」情緒,感覺到是「很類似的」(有空很想談談岡田斗司夫的情緒)……
|
![]() |
引自《漫畫狂戰記》,p219。台北,尖端,1993年6月初版 |
至於漫畫在視覺上特有的表現:「牽出」與「狀聲字」只有留待下次再說。(普普藝術的李奇登斯坦,有空也可以說說)
上次從米老鼠與狄克崔西跳到這篇,好像略過很多沒談?的確是,從「連環畫(或叫連環圖,像是William Hogarth的圖)」到電影,經歷了不少變化,像是介於漫畫與插畫的繪本等等……
所以要談到日本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,恐怕要以後的某某次,才可能談了……
★不知不覺讓字比圖多太多,純粹是能力不足啊~希望下次之後,圖要比文更精彩三倍才行(突然想到紅色三倍速啊~)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