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

直接的表達吧~就像被形容成潑婦罵街也好……


「我們知道從亞歷山大時代晚期的文化以來,就知道有諷刺漫畫。」(註1)這是學者(Hans Sedlmayr)的看法,但從上一篇所附的圖(「維納斯的奇異誕生」註2)看來,應該是所言不虛(這種圖像表達的年代,和我們「定義它」的年代,有各方的爭論)。

Rabelais(拉伯雷)的《Gargantua and Pantagruel》的插圖,1565。請注意和十四世紀-「鬧婚活動」(請參閱上一篇的圖)比較,描繪的對象已非中下階層了。(《醜的歷史》,p145)


吉爾雷「無褲黨疲憊一天大嚼」,1792(《醜的歷史》,p191)


「義大利資本主義戴上墨索里尼的臉」,1923年2月(《醜的歷史》,p195)

「……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末葉,由英國首開其端,諷刺漫畫才自成類型。再到十九世紀,從道米耶開始,才有偉大的藝術家以之為其作品的核心特徵。重要的徵象並不是諷刺漫畫的誕生,而是諷刺漫畫的地位被提升,成為一種高級的,富有意義的藝術力量。」(註3) 這裡的看法,就不必和支持浮世繪或支持日本漫畫是世界最早等言論來比較了,因為如他所言「重要的徵象並不是諷刺漫畫的誕生,而是諷刺漫畫的地位被提升」我們著重的是杜米埃(註4)這位藝術家把所謂的「漫畫」這種「表達方式」如何被形容為「提升」,像是Rabelais(拉伯雷)在《Gargantua and Pantagruel》所做的那樣……這些藝術家等級的為文者或為畫者,所喜歡這種表達方式的背後,倒底是什麼呢?為何這種表達方式,在日後成為「庶民」或者是說「普羅大眾」很能接受的方式呢?

註1、3:文引自《醜的歷史》,p156。台北,聯經,2008年10月初版。
註2:請參閱上一篇:有句話好像可以這樣說「看到心坎裡」、「畫到心坎裡」了……
註4:Honoré Daumier (1808 - 1879),《醜的歷史》中的中文譯名為「道米耶」。

ps‧杜米埃簡述  http://blog.udn.com/le14nov/3871000  「about Honoré Daumier」

上圖引自: http://www.sociocritique.com/fr/image/image_0804.htm


要把看不見的內在,變得可感受到的(仿彿看到一樣),正是這種表達方式困難之所在。(圖為作者私藏)


★下次還要看看Honoré Daumier的一些作品,再來往下談……